在沃野丨“烛梦园光”实践服务团:艺绘乡居传文化,精准服务助振兴

    2025-08-28 16:49:34 来源:园林与林学院          浏览数:0

  青岛农业大学“烛梦园光”实践团于7月25日至8月15日奔赴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滨湖街道与临沂市郯城县重坊镇,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47名青年学子立足两地特色资源,以“文化传承、乡村服务”为核心,通过墙绘创作、文化调研、IP设计、支教服务、红色学习等多样化形式,将专业知识与基层需求深度融合,为两地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书写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文化赋能:以墙为纸绘乡情,艺术赋能展新貌

  实践团结合专业优势,以艺术创作赋能乡村文化建设,通过主题墙绘打造乡村文化视觉载体,让墙面成为“可赏可感的文化教科书”。在济宁鱼台县实践中,实践团聚焦齐鲁农耕文化传承,完成150平方米主题墙绘。墙绘设计深度融入齐鲁农耕符号,以农民劳作、粮食丰收场景为基底,将地域文化特色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景观。在临沂郯城县实践中,实践团紧扣乡村发展核心主题,围绕党建引领、和美乡村建设、廉洁法治宣传三大方向,设计15版共计430平方米的墙绘方案,完成倪村、林孟场村、重坊镇中学三地120平方米墙绘创作,以艺术笔触勾勒乡村发展新图景。

  支教助学:课程送教润童心,薪火相传助成长

  重坊一队队员以“播撒希望、赋能成长”为主题,在当地开设“绿色乡村”暑期支教课堂,累计服务当地百余名小学生。此次支教课程涵盖三大特色课程体系,共计15课时。其中,“水彩绘童心”课程通过绘画教学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课堂”以趣味故事、互动游戏为载体,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植物认知实践”课程则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植物识别、生长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自然、理解生态也为搭建校地常态化教育帮扶桥梁贡献了青年力量。

IP 创作:创意设计融文脉,地域符号焕新生

  实践团立足两地地域文化与产业特色,创新设计专属IP形象,打造地域文化“生动代言人”,助力乡村文化品牌建设。其中,济宁鱼台县“虾仔米宝”IP深度结合当地“中国龙虾之乡”“鱼米之乡”双重地域标签,“虾仔”形象头戴龙虾造型帽、手持龙虾巨钳,服饰细节融入传统“礼”字纹样以彰显儒家礼韵,“米宝”形象则依偎“虾仔”身旁,以饱满的谷物元素呼应鱼台水稻种植底蕴,传递“民以食为天”的民生理念,实现产业特色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临沂重坊镇“杏福小子”IP聚焦当地核心资源与非遗文化,形象身着黄色古式衣衫,搭配柳编工艺草帽,手持银杏叶元素装饰,将重坊镇银杏景观、柳编非遗技艺与草帽产业三大特色融为一体,生动诠释“杏福重坊”的地域内涵。

  文旅助力:实地研策优景观,专业设计添动能

  重坊队队员依托专业知识,在重坊镇中华银杏园开展文创开发与景观优化工作,为园区文旅发展提供专业支撑,相关方案获当地团委高度认可。实践团以银杏园核心景观“银杏”为设计灵感,创新研发银杏叶滴胶吊坠、银杏主题书签等文创产品,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具有纪念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文旅商品,丰富园区文旅消费业态;通过实地勘察,系统梳理园区植物配置、场地利用现状,结合园林专业规范提出植物景观优化方案;针对园区滨河区域景观欠佳、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运用专业设计软件制定驳岸改造方案,既弥补园区功能短板,又提升景观实用性与美观度,更好满足游客与村民使用需求。

  文化传承:文化溯源守初心,红色研学砺前行

  实践团以文化宣讲和实地研学为抓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红色精神弘扬,助力乡村文化自信培育。一方面,鱼台队员们采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言讲解、故事分享等形式,开展传统文化宣讲活动,重点普及孝贤仁德思想与农耕文明知识,让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他们走访孝贤广场、稻改馆等文化地标,系统梳理鱼台“孝贤故里、湿地水乡”的文化基因,为后续文化传承工作奠定基础。此外,重坊队成员走进知青馆、抗日战斗纪念馆,通过参观老照片、旧物件,聆听历史故事,深入感悟知青群体的奉献精神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进一步强化文化传承与精神弘扬的实践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