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新闻

调研山东,走进民间武术——青岛代表拳种:孙膑拳

    2013-07-12 01:22:30           浏览数:0

      经过前期紧锣密鼓的准备,山东民间武术调研小组展开了对山东武术第一轮的调研。这次,小组连线了青岛市市北区文化馆,通过电话访谈的形式对青岛代表拳种孙膑拳进行了多方位的了解。事后,小组又找到了孙膑拳大师孟宪堂老先生,见到了极富特色的孙膑拳。

青岛市北区文化馆:孙膑拳是国家级“非遗”,外国弟子很多

      与青岛市北区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孙膑拳相对于其他拳种来说情况是相对比较乐观的。2009年,孙膑拳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到的专项经费为孙膑拳的发展起了很大我促进作用,现主要是在青岛、淄博、济南一代流传,在国外的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市北区文化馆方面说道,目前孙膑拳的主要传承人是孟老先生,他的弟子中外国人占的比例较大,中国人却比较少。现在孙膑拳已经发展到了第六代,但是第六代传人都是些年龄偏小、体质较差的青少年,而成人弟子少之又少。现在的武术观念与百年前也是大相径庭,以传承武术为目的的习武之人也可遇不可求。孙膑拳目前的传承和发展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孙膑拳大师孟宪堂先生:中华武术的“根”还是要在中国继续传扬才行

      为了进一步了解孙膑拳,调研小组来到了青岛榉山寻找文化馆刘先生口中的孙膑拳第四代传人孟宪堂老先生。根据所得消息孟老先生每天早上8点会准时在榉山公园锻炼,于是调研小组便早早的来到了公园等候着先生的到来。

      78岁高龄的孟先生,虽是一头鹤发但容颜焕发,精神抖擞,浑身骨肉苍劲有力,一眼就被小组几个人认了出来,说明来意后,孟先生很乐意的接受了采访。

      几个队员迫不及待的向孟老先生询问了关于孙膑拳的起源、传承以及先生对孙膑拳今后的发展设想等问题,听到这一连串的问号,老先生很是惊喜,毫不掩饰的一一进行了回答。老先生说:“孙膑拳历史悠久且秘不示人,在长期的演练中,又汲取了武林各门派的技击特点,使其更完美实用。”孟先生一边示范着一边向我们介绍了孙膑拳的行招特色,怎样使武术的顺达流畅;怎样是手足并进立达四梢;如何才能做到攻防显著、迅捷勇猛;老先生一招一式的将孙膑拳灵活顺畅的展示在我们眼前。

      我们还得知,孟老先生在1962年的时候从他的师父手中接过了传承孙膑拳的重担,老先生对于孙膑拳的发扬尽心尽力,自己出版了两本书,《中国孙膑拳》和《中国当代武林名人志——第三卷(海外卷)》。另外,国外的四十多个国家中都有他的徒弟,而且在每个国家都设有一个“掌门人”。但是孟老先生还是表示说中华武术的“根”还是要在中国继续传扬才行。现在,孟老先生已经将掌门已经传给了孙膑拳第五代传人——兰春玲。

      小组几人与老先生越聊越投机,孟老先生还给我们例举了不少关于孙膑拳的奇闻趣事,讲述了孙膑拳在国际中发展遇到的困难和克服方法。扩展了不少关于孙膑拳的知识,也让我们更深意层次了解了孙膑拳的发展。

      接近采访尾声,队员们还向孟老先生学习了孙膑拳的一套简单的拳法,切身体会了中华武术的文化和精神。老先生更将自己写的两本书赠予队员,并语重心长的说:“中华武术的传承,今后还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呀!”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孙膑拳作为中国武术的地方拳种之一集合了民族智慧,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武术文化。孟老先生的一席话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到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急需注入新生代力量。

      接下来,园林与林学院“调研山东”团队将奔赴莱阳,对莱阳的七星螳螂拳进行实地调研,对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进行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