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学校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机构设置
师资队伍
本科生教育
专业介绍
培养方案
硕士生教育
学位点简介
研究生导师
招生简章
学术信息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党建园地
教学工作
科研工作
科研与社会服务
学团工作
意见建议
导航
学院首页
学校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机构设置
师资队伍
本科生教育
专业介绍
培养方案
硕士生教育
学位点简介
研究生导师
招生简章
学术信息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党建园地
教学工作
科研工作
科研与社会服务
学团工作
意见建议
角色
语言
导航
角色
语言
工作新闻
电子期刊
首页
>
学生工作
>
工作新闻
大学生网:园林与林学院调研山东民间武术文化
2013-08-02 08:45:07
浏览数:
0
原标题:青岛农业大学
园林与林学院调研山东——山东民间武术文化
山东省是一个武术大省,地功拳、孙膑拳、螳螂拳、四通捶四种民间武术与山东渊源甚深,近日,青岛农业大学几名学生借着“调研山东”实践活动的进行,成立山东民间武术文化调研组,走访了这四种民间武术发源地,带回了一段段历史。
地功拳:“跌扑滚翻”的山东优秀拳种
地功拳又称地趟拳,因套路多由跌扑滚翻组成而得名。地功拳在古代盛行于山东省一带,清朝末年流传于青岛地区。十八世纪九十年代,著名的武术家王永彬、邢富川、刘希伟开始在青岛地区收徒传授地功拳,至此地功拳一代接着一代在青岛传承下来,2010年,地功拳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地功拳的第五代传人刁锡环正在山东青岛传授着地功拳。来到刁先生教学的崂山沙子口镇武馆,就见到他一席白色武衣,瘦小个儿,但是全身似有一股力道从他的后背延伸至四肢。刁锡环先生说他从小喜欢武术,偶然机会见到“地功拳”的第四代传人代宗训,被他精湛拳法吸引,代宗训见他有武术热忱,便收他为徒。拜师后,刁锡环一练就是三十多年,现在已经招收四十多名徒弟了。
相传,地功拳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所创,他创这种拳,主要为对付骑兵作击砍马腿之用,故又称“低功拳”。十九世纪末,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山东成为义和团的主要集中地,义和团的拳师把南拳、北腿各路拳种传播到胶东一带,地功拳易攻善守,素有“长拳短打、地功擒拿”之说。讲究下盘功夫,有:独门剪、又称地躺剪,中封剪、上封剪,上中下三盘剪腿。拳以方捶为主,出手阴阳拳。宽敞地方可练,狭窄地方亦可练,有“拳打卧牛地,腿脚扫满山”之说。站着能打,蹲着能打,躺着也能打,讲究“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八八六十四门,九九八十一化”。进退内有虚实,虚实中有进退,窜者纵身直往,有飞鼠脱窟之妙,跳者有弹丸离弦之奇。
孙膑拳:传播得越来越广的民间武术
孙膑拳是广布于山东境内的一个地方拳派,2009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孙膑拳虽非天下之一等拳术,但也是天下之好拳术,拳谱云:“孙膑拳至五套架,三百六十五莫差”每一手为一个用法,再相串联成各种组合形式,进攻时采用组合连击,讲究“一掌不到二掌跟,三掌四掌齐跟进”的紧迫逼人气势。
孙膑拳相传是战国孙膑所传,自有记载来,一直是掌门人一人单传,清朝末年张景春传给山东阳谷城的杨明斋,杨明斋在青岛致力于孙膑拳的教学,同时也打破陈规,在青岛广收门徒,这一拳种才得以被广泛传播。由于杨明斋参加抗日离青,在青授艺时间不长,杨为了推进教授孙膑拳的进度,在众多弟子中,采用了教“大架”不教“小架”,会“小架”的不教“大架”,所以大多数弟子能有机会系统的学练孙膑拳者实属不多。更由于当时授艺也仅限于“身教、口授、心悟”的方式,惜未能留下有关文字方面的记述。
要说将孙膑拳广泛传播的一大功臣,当属第四代传人孟宪堂先生。他曾多次组织国际孙膑拳切磋大赛,在美国、新加坡、匈牙利、奥地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发扬和传播孙膑拳,现在孙膑拳已分布在了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和地区也有了掌门人,以助于孙膑拳有更广的流传空间。他不仅将孙膑拳带到了海外,自己也编写出版了《中国孙膑拳》,将孙膑拳来源、传播历史、特点套路编辑成册,以便世人了解孙膑拳。同时也发表了许多关于孙膑拳的学术论文,让孙膑拳国家级非遗这一地位名副其实。
螳螂拳:意形螳螂而闻名
近年来,许多电视、电影中都频繁出现螳螂拳这一武术,其以螳螂为原型而创作的武术也令观众印象深刻。而螳螂拳发源地正式处于山东胶东一代的莱阳地区。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所创,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王朗祖师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
螳螂拳从莱阳传出后,由姜化龙、宋子德、崔寿山、王玉山先生于清末民初先后到烟台、青岛传授嫡派螳螂拳,传授螳螂拳的国术馆遍布胶东,由于习练者众多,逐渐形成了现今烟台螳螂门的三枝四派,分别是:莱阳三山一脉的太极螳螂,烟台郝家的太极梅花螳螂,烟台林景山一系的七星螳螂,龙口、招远林世春一脉的六合螳螂等。在莱阳习练螳螂拳的拳师大都是王元亮先生的徒弟。另外,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螳螂拳的拳法在流传,据考证均与莱阳螳螂拳有极深的渊源。
2012年莱阳螳螂拳文化研究会成立,为深入挖掘和整理螳螂拳文化,储备新人才做了很多的努力。同时,螳螂拳文化业成为莱阳三大特色文化产业之一,在整个胶东地区占据了极大的分量。
四通捶:因助人而习得的拳法
四通捶是流传于山东潍坊的一支优秀拳种,四通捶原为“撕捅拳”,取意于技法上的“撕抓捅打”。 经过多年流传,“撕捅捶”演化为“四通捶”,即拳理要求的“意与势通,势与法通,法与气通,气与力通”的“四通”之意。
边凤池是四通捶的第六代传人,虽已是74岁高龄,但是精气神十足,在他的讲解下,四通捶愈发有魅力。
据边凤池先生回忆,边家习得四通捶是在清嘉庆年间。边家有一位先祖,名叫边佑,字相亭,酷爱武术,闲时便率儿子及侄辈们练拳,当时颇有名声。有一天,边相亭在田间干活,路遇一陌生面孔呆坐在牌坊旁,几番迂回,边相亭上前询问,原来此人叫冯礼旺,祖籍东邑黄县,在陕西谋生多年,因年岁渐长想回老家,不想断了盘缠,于是,边相亭好生招待了他,还给了盘缠。半月后,冯礼旺又来到了边家。在边家住下后,冯礼旺日日观看边家父子习武,但觉其拳法虽可强身健体,但不实用,于是,冯礼旺将一套名叫“四通捶”的拳法,传授给了边相亭,边相亭被此套拳法震撼,便带着儿子专心学习四通捶。由于练习刻苦,外人都知晓边相亭父子有身好武艺,那时外人将此拳法叫做“边家捶”。
“边家捶”在潍坊一带传开来还要从“小边三打段尔卯”这个故事说起。边相亭有一儿子,排名老三,名叫边佃魁,外人称作“小边三”,这段尔卯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习武之人,一次他们切磋武艺,没想年纪轻轻的边佃魁三招两式就将段打倒,于是当地百姓都知道了“边家捶”很是厉害。
后来四通捶第三代传人边淮将这一武艺传于外氏人武玺爵, 这才破除保守陋规,同姓异姓代代相传,使得四通捶拳法绵延近二百载,人才辈出,后继者不断。
媒体链接:
http://www.dxs518.cn/plus/view.php?aid=33887
上一篇:
大学生网:园林与林学院调研山东体味民间武术文化
下一篇:
调研山东,走进民间武术——逐渐淹没的“六合拳”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